&esp;&esp;“到那时,”掌心在她后心轻轻一按,“妹妹再不要拒我,好吗?”
&esp;&esp;文俶静默不语。
&esp;&esp;只缓缓抬起手臂,从他身侧绕过,轻轻圈在他腰间。极轻,却收得很紧。
&esp;&esp;林风拂过枝头,卷起几片枯叶,在二人身旁兜了个圈,悄然落地,无人惊动。
&esp;&esp;从悯忠寺出来时,日头高悬,秋阳仍有些刺眼。
&esp;&esp;文俶在寺外稍作停步,深吸一口气,将那些纷乱压进心底。
&esp;&esp;她转而向李文博的寓馆行去,特意绕路,在糕点铺称了李大娘最爱的核桃酥,买了牡丹素日喜食的杏仁酪,又去成衣铺子,为娘儿俩各挑了一件厚实暖和的过冬棉衣。
&esp;&esp;提着大包小裹抵达寓馆时,已是午时将近。院中饭香四溢,烟火气扑面而来。
&esp;&esp;灶间里传来切菜声与锅铲撞击声,牡丹的身影背对着她,忙个不停。
&esp;&esp;“牡丹姐姐?”文俶朝灶间唤了一声。
&esp;&esp;牡丹缓缓抬首,却不去看她,只闷声应道:“是文俶妹妹来了啊,你自己进屋坐吧,我这儿正忙着。”
&esp;&esp;她说完,又低头忙自己的,再不多一个字,也不招呼她一起用饭。
&esp;&esp;若是往日,只怕早就欢天喜地地迎出去,一路扯着她的手问长问短,嘴上嚷着“正好,多一双筷子”。
&esp;&esp;今日却只是淡淡一句,便将她搁在门外。
&esp;&esp;文俶提着着包裹,站在院中,心里微微一沉,却也不好多问什么,只当牡丹是忙坏了。
&esp;&esp;她轻轻推开堂屋的门。
&esp;&esp;屋里光线微暗,轩窗半掩,薄薄的日光从缝隙里漏进来。
&esp;&esp;李大娘躺在靠里的榻上,背对着门,身上搭着薄被,似是睡着了,连她进门的脚步声也未曾惊动。
&esp;&esp;“……大娘?”
&esp;&esp;文俶声音压得极低,榻上的人毫无动静。
&esp;&esp;她顿了顿,没有再唤第二声。
&esp;&esp;怀里的糕点与衣裳忽然显得有些扎手,她只得将东西一件件轻轻放到案上——核桃酥摆在枕边,杏仁酪放在方桌上,衣裳则整整齐齐迭在榻前的椅子上。
&esp;&esp;动作尽量轻,生怕惊扰什么。
&esp;&esp;做完这些,她在榻前静静看了大娘一会儿。
&esp;&esp;对方的呼吸很轻,她却觉得房里静得有些瘆人。
&esp;&esp;终究没再出声,只悄然退出。
&esp;&esp;李大娘也好,牡丹也罢,今日对自己都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拘谨——既不是生分,也不是亲近,只像隔了层看不见的纸。
&esp;&esp;她站在廊下,低头望着脚尖。
&esp;&esp;是自己做错了什么?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一瞬间,她竟生出些退意,想着不如今日就此作罢,等入宫后再寻机会托人送些礼物来。
&esp;&esp;正要迈步离开,却瞥见东厢的门并未上闩,只虚掩着一道缝。
&esp;&esp;阳光从那道缝里斜斜射入,落在门内的地上,一小块亮得刺眼。
&esp;&esp;那是李文博的屋子。
&esp;&esp;按理说,这个时辰,他若不在家,多半是被侯羡带走——自通州回来,侯羡忙着开凿新河道的奏议,李文博自然也被牵扯其中。
&esp;&esp;她在原地纠结片刻,终究还是鬼使神差地抬手,轻轻推开了那道门。
&esp;&esp;屋内果然空无一人。
&esp;&esp;陈设依旧,带着熟悉的松墨香气。书案上,一张宣纸被镇尺压着,上面墨迹未干,是两行未完的小诗:
&esp;&esp;文酒难浇别,
&esp;&esp;博怀尽是君。
&esp;&esp;文俶一见便抿唇笑了。
&esp;&esp;这人一向沉稳持重,遇事总掂量三分厉害,却偏在这做文章的纸上,写出这般直白的藏头诗。
&esp;&esp;那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意,不必写完也已呼之欲出。
&esp;&esp;她心头一暖,方才的阴霾仿佛被驱散了些许。
&esp;&esp;若非情至深处,又怎会如此失态?
&esp;&esp;看着那未完的两行,片刻后,文俶握起了搁在砚台旁的狼毫。
&esp;&esp;墨已调好,她略略试了试笔锋,才在那两行之后续写了下去。
&esp;&esp;方才写好,将毛笔搁回砚山,还未来得及细品,便听得门口传来一声极轻、极缓的叹息。
&esp;&esp;文俶倏然抬头,只见李大娘不知何时已立在屋门口,面容带着病后的憔悴,一双往日温润浑浊的眼,此刻却清明得骇人,正定定地望着她。

